當我們看著他人的小小善舉,得到的卻是內心難以言語的感動、震撼。這不禁令我省思,是否隨著世代演變,人們逐漸失去愛心,忘了如何主動協助與關懷這個世界?
取而代之的習慣,只關注到自己的事。
如此慣行,已深刻扭曲我們原有人格,這是一件令人非常傷心的事實。
是否,我們都該在某個夜深時刻的寧靜夜晚中,好好的慎思檢討自己的一生,究竟做過多少真正用心為他人著想,以他人立場為出發點的好事。
如果遺忘了如何善待他人,為他人付出,那這樣的社會、這樣的世界,如何溫馨、如何真正成為一個美麗的地球世界?
改變習慣,拯救人格,還給自己一個精彩豐富,充滿愛的心靈與人生。
我想,「愛不找零」的意義是在告訴我們「為愛付出不遺餘力。」既然選擇付出幫忙,就不要去計較回報多寡。
生命的意義在於「我付出多少,而非我得到多少。」
有些人認為麥當勞的「愛不找零」活動把“人的愛心區別化”,覺得這樣很不好。雖然可以理解會有這樣想法人的心情,但我還是必須誠懇的表達說出...
「當現在的你沒有能力去幫助其他人時,你可以選擇讚嘆欣賞他人的付出,並為那些需要幫助的人感到欣慰。」
「當現在的你無法說服自己去幫助其他人時,你可以選擇疑惑那些願意去付出的人的心意是否為真,但你不能否認這樣一個小舉動的確可以幫助到需要遠地就醫的孩童。」
「現在的你也許無法打從心底願意去幫助,不代表未來的你也是如此,因為人都會隨著生活歷練成長蛻變。」
學習如何付出愛心需要時間,不是所有人天生就懂得為他人付出愛心,有更多的人需要時間學習。
需要時間學習付出愛心並不可恥,可憐的是一輩子都在盲目否定,人與人之間那好不容易重新建立起來的互相都是虛假的。
事實上,的確有人實際被給予協助,生命也因此重新找回希望。
仔細一看,那些在意「愛心區別化」的人,是不是太過於庸人自擾?因為活動的最終目的及意義是「我們幫助了需要被幫助的人」,而不是讓人們去衍生出「愛心被區別化的想法」。相較兩者,後者的想法確實不成熟。
在這世界上曾有這麼一則報導:
2004-03-04 09:44 環球時報
麥當勞再成關注焦點 創始人遺孀將財產捐贈殆盡
近來,麥當勞再度成為媒體關注的焦點,但這次不是因消費者投訴,而是由於其創始人雷·克洛克的妻子瓊·克洛克的仗義疏財。
克洛克夫人於去年10月去世。幾個月來,她在世時的巨額捐款陸續被披露出來。就在去年的『福布斯』全美富人排行榜上,克洛克夫人還以20億美元的身家榜上有名。現在,她的這些財產已經捐贈殆盡。
日前,美國的慈善機構『救世軍』宣布,克洛克夫人去世前捐給他們15億美元。這不僅是『救世軍』有史以來收到的最多捐款,也是美國慈善史上最大的手筆之一,這筆錢佔了克洛克夫人所有財產的3/4。
去年年底,美國全國公共廣播網(NPR)也收到克洛克夫人2億美元的捐款。NPR一向以立場獨立、不向商界低頭而享有盛譽,不過因廣告少,財政上常常捉襟見肘。克洛克夫人的捐款相當於該臺兩年的開銷。
克洛克夫人的故事聽起來像現代版『灰姑娘』。她生在相對較窮的美國中部,父親是鐵路工人,母親是名教師。克洛克夫人年輕時當過樂手和音樂老師。1969年她嫁給雷·克洛克時,麥當勞還處於起步階段。1984年丈夫去世後,留給她大筆財產、麥當勞帝國和一家棒球隊。
一向低調的克洛克夫人從幕後走到臺前,領導麥當勞不斷發展壯大。令人稱奇的是,她還當了幾年棒球隊老板。接手之初,她連棒球是怎麼回事都不太清楚。僅一年後,她的球隊成為全美最出色的棒球隊之一。1990年,年屆退休的克洛克夫人賣掉球隊,專心於慈善事業。
1997年,北達科他州一些地區遭遇洪水。幾天後,克洛克夫人乘私人飛機悄然來到了災區。她離開時,當地受災民眾每家得到她捐助的2000美元。從此,克洛克夫人的美名不脛而走。朋友們說,她大多數慈善行為都用化名,不為人知。但她捐款有一個原則,『從不捐給那些伸手要錢的人』。
我想,麥當勞的愛心活動,不見得完全是為企業做形象,更多的是延續與傳承麥當勞創始人雷.克洛克的慈善精神。
一位逝者,以自己為範本,留下,和教育我們如何豐富生命。
即便是我自己想像的,我也不認識他,卻也因為他讓我得到學習與看見感動。而這份感動,不會因為他的逝去而消失。
留言列表